第三九三章 煤与钢-《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3/3)页
    都是生意人,这些人没有一个是顽固保守的,他们能够感受到产业升级带来的好处。
    政府甚至是给了发放了低息的贷款,让他们能够购买设备。
    为了提升钢铁的产量,华夏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各位钢铁厂的老总今天都在这里了。我们来谈一谈钢铁产能提升上去的事情。”董叔恒看向了在坐的诸位。
    “我现在这里表个态,接下来的一年,政府将会全力支持钢铁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金上,矿产的买断权也给大家开绿灯。”
    “大家也不一定要去搞大厂。很多地方了可以先将小厂搞起来。积累经验,积累人才。”
    “然后再慢慢做大,我现在将国内的市场完全敞开了,你们几家钢铁厂都可以的参加布局。”董叔恒说道。
    可以预见以后华夏的钢铁需求会越来越大。
    别的不说,光是接下来开建的海军舰艇用钢就要几十万吨。
    再加上接下来要修的几万公里的铁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钢材。
    还有地方上建设的房屋、桥梁等工程,工厂里的机器都是需要钢铁的。
    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真的是离不开煤和钢。
    轻工业方面,华夏的发展非常的快。因为国内纺织业的发展。洋布在华夏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
    不仅如此,华夏周边的藩属国的市场也基本上被华夏的商人占领。
    要不是因为华夏大力进口钢铁机械,估计英法等国家早就要急眼了。
    没办法,华夏周边的藩属国本来就是华夏商品的传统销售地。
    再上现在华夏国内也采用了机器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运输成本也更低。
    所以华夏的商品在东亚还是非常有竞争力。
    食品工业,华夏的起步本身很高,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罐头产品不仅仅行销华夏,而且深受各国水手的喜爱。
    华夏产的各种精致调料、酱料行销欧洲和西亚的市场。
    在淮海公司的引领下,华夏的轻工业开创了很多商业空白领域。
    英国人卖布就卖布,但是华夏这边的商人会根据当地人服饰特点,将布做成成衣卖到当地。
    因为生产规模大,工厂里生产的成衣成本比裁缝店里的还要便宜,所以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尤其是那些城市居民。
    丝绸做的成衣,加上精美的刺绣在欧洲成了奢侈品。
    华夏这里还出产珍贵的皮草、皮包,各种各样的商品层出不穷。
    甚至连鞋子、袜子,华夏这里都是生产的成品。这些轻工产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的。能够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董叔恒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还会通过长江集团和云梅集团推出一些新的产业。
    很多工厂都是跟风云梅和长江建立的。
    普通的商人都喜欢跟风。云梅今天开了一个织袜厂,非常的赚钱,很快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去做这个产业。
    这些商品填补了贸易中的空白,没有外部的竞争力。很快就占领了大量海外市场。
    甚至是一些欧洲的商人纷纷效仿华夏的商人。不过这反倒是促进了人们接受华夏这样的多样化的商品发展模式。
    董叔恒的话一说出来,周围的几个钢铁公司的老总眼睛都亮了。不仅仅有五大公司老总,其他的小企业主同样如此。
    今天这里也来了一些民间小钢铁厂以及煤矿主的代表。
    他们都听出来了董叔恒的意思了。作为国属的大企业,现在可是完成自己商业布局的重要机会。
    作为一些小的工矿企业,现在也是他们做大做强的机会。
    董叔恒当初在江苏布局的那些工业基础相对于现在整个华夏来说显得体量太小了。
    这是一个大时代,一个华夏商业井喷式发展的大时代。
    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会趁着这个大时代一飞冲天。还有一些人则会永远地落后于他人。
    ps:一转眼,十月份又过去了一半。写文的日子,时间过的很快。感觉自己不是在写稿就是在改稿。甚至是每天上班都不知道干了些什么!似乎脑子里全是码字。好吧!我就是一个卑微的码字工。各位读者才是老爷呢!老爷们,小的求个票!
    7017k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