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内忧外患的宋辽-《北宋的无限旅程》


    第(2/3)页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朝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

    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

    辽国全盛时期的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

    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也就是北宋。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

    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

    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

    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两过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

    在以后的辽圣宗时期,辽国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四十年的战争,换来了百年的相对和平,这对于宋辽两国的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也为两个国家带来了隐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