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大明朝廷自然没有忘记蔚州大捷,这可是女真大举入侵之后仅有的胜仗,连天子都颇为瞩目。 正因为举朝重视,所以才不能有任何纰漏。 若是蔚州杀敌冒功,各部大佬一无所知,传出去岂不是成了昏庸之辈? 宁可拖些时日,也要等到确切的消息,这成为朝廷上下默认的观点。 在等待的时间,三边总督洪承畴、大同镇守太监崔文海的奏折相继抵达。 令人意外的是,崔文海的奏折与山西巡抚焦源溥的奏折颇有相互矛盾之处,而洪承畴只是说明了蔚州斩首的数量,并未提及立功的军士。 其中有猫腻呀! 能够在大明朝廷厮混的人物,哪一个是善茬? 洪承畴故意不提立功之人,怕的就是引火烧身。 能够让三边总督忌惮的人物,朝野上下能有几人? 兵部尚书张凤翼犹豫不决,“温阁老,蔚州之事疑点重重,不知阁老有何高见?” 温体仁气定神闲,“蔚州大捷,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今,唯一模糊不清的就是谁是立功之人,张尚书不必着急,再等等”。 等谁呢? 自然是等大同巡按御史蔡应桂的折子! 巡按御史多由清流文官担任,他们的职责便是监察各地官员。 崔文海也好,焦源溥也罢,他们各执一词,而京师距离山西数百里,自然不能将他们召来问询。这种情况下,蔡应桂的折子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紫禁城中,一名太监模样的宦官连连叩首,“请厂督开恩呀,这一次您若是不出手,崔文海必死无疑呀”。 司礼秉笔太监曹化淳叹了口气。“咱们这些无根之人,要那么多虚名做什么?官职再高,这也是皇爷给的,如果连皇爷都侍奉不好,咱们这些人活着还有什么用?” 跪伏在地的宦官浑身颤抖,他用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道:“厂督,崔文海可是你最喜爱的干儿子呀”。 曹化淳摇了摇头,“起来吧,蔚州的事情东厂已经查明白了。崔文海咎由自取,谎报军情,咱家救不了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