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各位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清河柳编工坊。” 周明尽量让声音保持平稳,“今天这场直播,可能有些特殊。我们想请大家一起,来看一场‘李逵’与‘李鬼’的对比。” 镜头拉近,聚焦在两盏灯上。 “左边这一盏,是我们工坊荣获创新大赛头奖的作品《共生》系列中的灯。右边这一盏,是某公司近期上市的‘自然共生’系列产品。”周明没有直接点名,但意图不言自明。 柳青走上前,接过了话头。她没有丝毫控诉的情绪,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进行一次技艺讲解。 “很多人可能觉得,它们看起来很像。今天,我们就来拆开看看,它们到底像在哪里,又不同在哪里。” 她首先拿起宏达的仿品。 “我们先看材料。”她用镊子轻轻从接口处挑起一根柳条,“手感硬涩,缺乏天然纤维的柔润。这是因为使用了工业化处理的替代材料,模仿柳条的纹理,但…”她用力一折,那柳条发出清脆的断裂声,断面整齐,毫无纤维感。 “…它没有生命。” 接着,她开始拆解结构。胶水粘合的痕迹、粗糙的收口、为了省料而偷工减料的内部支撑…在镜头下暴露无遗。 “再看缠枝纹的转折处,这里,非常生硬,像是被强行扭过去的,充满了应力,很容易在后期断裂。这是因为缺乏对材料特性的理解,无法做到顺势而为。” 直播间的评论开始飞快滚动。 “这么一对比也太明显了!” “这仿得也太不走心了…” “虽然是正品价格的一半,但也不便宜啊?良心不会痛吗?” “支持原创!抵制山寨!” 柳青拿起了自家的真品。 “现在,我们来看我们的《共生》。” 她首先展示的是作为骨架的荆条,“这是三年生的荆条,夏至采伐,经过‘蒸汽曲木’古法处理…” 她用手抚摸那优雅自然的弧度,“它的每一个弯曲,都是对材料性的尊重和引导,所以它能承重,且持久。” 她小心地解开麻绳捆绑的节点,展示内部巧妙的榫卯结构,没有一滴胶水。 “这是秋麻,手工搓制的麻绳,它的捆绑本身也是结构的一部分,可调节,可修复。” 最后,她展示罩面:“这是初春柳树内皮,手工染色,每一片柳皮的厚度和韧性都经过筛选。大家看这个缠枝纹的走向,它是长出来的,有呼吸感,有生命力。” 整个拆解过程,变成了一场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示。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只有冷静客观的对比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观众不仅看到了真伪之别,更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大师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