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月丫头”是奶奶周月华的小名。 最终,有五人选择跟着柳青挑战编织四季平安筐,剩下的人继续做常规订单。 柳青看着这个自发形成的“精品研发小组”,眼睛有些发热。 第一道难关来自材料。冬梅纹需要三年生红皮柳,且必须冬至后采伐。清河镇周边符合要求的柳林早已不多。 “去北滩,”爷爷裹紧棉袄,“那儿还有片老林子。” 北滩距离镇上二十里,积雪没过膝盖。柳青、张磊跟着爷爷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整整半天,终于找到那片野生柳林。 “看准了,”爷爷指着柳条上的霜花,“带霜的这一面永远朝北,取朝南的枝条,阳气足。” 采伐过程极其繁琐:不能用电锯,只能用特制柳刀;不能伤主干,只取旁枝;还要在切口处涂特制药膏防止冻伤... 天黑时,三人拖着寥寥几捆柳条返回,个个冻得嘴唇发紫。但爷爷脸上带着难得的满足:“好料,这才是编冬梅的料。” 处理柳条更考验耐心。红皮柳需要埋在雪下“冻醒”,再泡入温水“唤醒”,最后用花椒盐水固色。整套流程下来就要七天。 这期间,其他人也没闲着。春柳纹需要开春新枝,李阿婆带着妇女们搭建暖棚催芽; 夏荷纹最好用雨季柳条,王婶想办法模拟潮湿环境; 秋菊纹则要找被秋风自然风干的特殊材料... 腊月初八终于出炉第一个成品。 那是个一尺见方的收纳筐,四种纹样过渡自然,仿佛真的能看到四季流转。但爷爷只看了一眼就扔进火炉:“冬梅纹少了一瓣。” 众人愣在原地。那筐在大家看来已经完美无缺。 “差一瓣,就不是四季平安。”爷爷的声音比北滩的风还冷,“重来。” 那一晚,工坊的灯亮到天明。 第二天工坊里热气腾腾,三十人围坐在长桌旁。 张磊的笔记本电脑连着投影仪,将年度账目投在白色墙面上。 “截至昨天,我们共完成订单147笔,总收入28.7万元。“张磊推了推眼镜,“扣除材料、运费等成本,可分配利润15.4万。“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王婶捏着手指头算账:“俺家那口子在城里打工,一年也就拿回来五万...“ 柳青站起身,心跳加速:“按贡献值计算,分红方案如下——“ 张磊开发的小程序将每个人的工作量直观呈现:李阿婆技术指导238小时,爷爷质检1279件次,李春梅完成基础编织453件,王秀兰完成...当最后一行“柳青-统筹管理“出现时,她自己都吓了一跳——日均工作12小时。 “现在发红包!“张磊搬出一个贴着红纸的纸箱,“扫码领款,绝对公平!“ 老人们战战兢兢地掏出手机,年轻人们则迫不及待地扫码。叮叮咚咚的到账提示音此起彼伏,像一首欢快的年节序曲。 李婶看着微信钱包里突然多出的一万二,手直发抖:“我居然能赚这么多?” 张晓雯崇拜地望着她:“李婶,您可以咱们工坊的第一快手,一个人能顶两个半。” “角落里,爷爷默默数着手中的现金——他和李阿婆年龄大了,都坚持要纸币。 柳青注意到,老人特意走到每个人身边,塞给孩子们额外的压岁钱,连周明这样的大小伙也没落下。 “爷爷,您的份额...“柳青拿着账本走过去。 “不急。“爷爷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你记一下——三叔公家屋顶要修,李嫂儿子开春结婚,周家老太太的药钱...“柳青眼眶一热。原来爷爷早把每个人的难处都记在心里。 --- “柳师傅!久仰久仰!“ 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子踏进院子,身后跟着两个助理模样的小伙子,手里提着精美的礼盒。 柳青认出他是竹韵茶舍的老板林世诚,当初那500个茶席的大客户。 第(2/3)页